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头条 » 正文

《企业管理》杂志盘点2023—2024跨年关键词(上篇)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2-28  浏览次数:63
核心提示:日月轮转不断,倏忽之间新年又至。站在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这次我们将提炼的企业管理关键词冠以跨年二字,正是基于对变革创新与
 日月轮转不断,倏忽之间新年又至。站在新旧交替的时间节点,这次我们将提炼的企业管理关键词冠以“跨年”二字,正是基于对变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这八个关键词以小见大,回顾企业管理过去一年的探索与蜕变,前瞻新一年的趋势与发展⋯⋯
我与旧事归于尽,来年依旧迎花开。2024,前路浩荡,一切皆可期。
——编者
 
盘点跨年关键词
 
 
 
协同发力谋  复苏 
 
文|刘兴国
 
2023年,是中国经济在历经三年新冠疫情冲击后,迎来转折复苏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擘画发展新蓝图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尽管过程跌宕起伏,压力持续高企,但经济发展的结果总体符合预期,主要发展目标都得以实现。2024年,惠企政策积极效应将持续释放,增长基础将更加稳固,企业发展的重点将从稳增长转向提质量,量质并进成为新年新期待。
信心是复苏增长压舱石
 
 
 
2023年的整体环境并不乐观,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先后经历了增速下滑困境,投资发展信心有所动摇,观望情绪有所上升,全年保增长压力有增无减。二季度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将提振信心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推出了促复苏稳增长组合拳,为全年经济向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各部委适时延长了一些阶段性惠企政策的实施期限,并进一步出台降本增效的惠企新举措。
 
 
 
2023年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出台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1―8月,财政部先后发布多个涉及企业税费减免的文件,进一步减轻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费负担、专项免征企业所得税、提高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
 
 
 
第二,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针对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推出一系列提振信心的新政策。
 
 
 
202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自7月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与民营企业的沟通交流机制,多次组织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倾听民营企业家意见与诉求,并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
 
 
 
第三,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市场环境,发展消费金融,便利消费落地,降低消费成本,强化消费权益保护,让消费者不仅更有能力也更有信心与意愿增加消费,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引擎。
 
 
 
2023年7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7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
 
 
 
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在提振信心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有力支撑了经济基本盘。
 
 
 
从全国GDP季度增速看,尽管2023年一季度同比增速只有4.5%,但随着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加快释放,经济形势明显向好发展,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回升到6.3%。虽然三季度同比增速回落到4.9%,但环比增速为1.3%,比二季度环比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
 
 
 
2023年7、8、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5%、4.6%、5.5%,增速逐月回升;民间投资信心有所提振,民间投资增速在连续一年多的下降之后于9月首度回升,1―9月累计同比增速较1—8月回升0.1个百分点,当月同比增速由负转正。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2%,连续四个月回升且重回扩张区间;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保持连续回升态势。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遭受严重冲击的航空、旅游、餐饮等产业全面复苏;前三季度,航运业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336.8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9.3%;国内旅游总人次36.74亿,同比增长75.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14724亿元,同比增长14.4%。
 
 
 
 
 
协同是复苏增长主旋律
 
 
经济复苏的进程远比人们预想的更为复杂与艰难。面对有增无减的困难,单一部门、单一举措,已经不足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发展,协同成为2023年促进经济复苏增长的主旋律。
 
跨部门协同,为复苏增长注入新动力。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多方协同施策,凝聚稳增长合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科学部署下,各相关部门深入了解企业诉求,切实把准阻碍经济复苏增长的痛点、堵点,有针对性地出实招、解真难;通过协同推出针对性强的惠企政策,全面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增加低成本资金供给,减轻企业经营负担,拓展企业盈利空间;引导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助力企业攻坚克难,协同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亮点。
 
政府部门协同行动稳增长所形成的合力,是企业与经济复苏增长的强大动力。淄博烧烤是夜间经济在新媒体引爆、政府协同支持下活力重燃的典型案例,不仅带动了淄博经济的增长,也推动烧烤行业进入新赛道。
 
打造协同发展新格局,是各方推动复苏增长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国资委将促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作为2023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要打造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启动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探索建立以中央企业为牵引,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为支撑的大中小企业有序竞合、融通发展新格局。
 
根据部署,2023年中央企业围绕移动信息、高端装备、先进化工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开展约10场重点产业链融通发展专题活动;2023年11月8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协同发展项目推介会在北京举办。
 
区域协同发展在多地有序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化,川渝协同发展创新升级,深港协同发展又出新招,长三角“一地六县”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打开新局面。
 
企业自身也在积极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合作,加强区域合作,借力协同加快发展。2023年以来,央地合作在多地深化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复苏振兴,东北更是多方发力、央地合作、国资民资牵手、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主战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稳步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各地稳增长的关键助力。
 
“质”“量”并进是新年新期待
 
 
 
2024年,强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仅要确保实现合适增速,更要追求合理利润回报。
 
 
 
政府部门主要着眼于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规范市场竞争行为,推动消费增量升级,引导企业创新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策略也需做出相应调整,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竞争优势,有效拓宽盈利空间,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抓手。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的持续回暖,价格有望平稳回升,有助于企业盈利水平的改善。
 
 
 
稳中求进是2024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风险与挑战不容忽视。房地产市场的转型调整仍未结束,房地产投资的持续负增长态势短期内难以扭转;出口依旧面临很大压力,国际需求或将继续回落;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或将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发生新的变化。
 
 
 
上述事件的发生,都将对经济复苏增长构成严峻挑战,企业对此应当有清醒认知,并做好相应部署。
 
 
 
*作者系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产教融合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
 
 
 
 
 
探索  中国式企业管理 
 
文|苏勇
 
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构建中国管理模式,是当今企业管理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何谓中国式企业管理
 
 
 
泰勒在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标志着管理学从纯粹凭经验、凭感觉的主观行为向科学范畴发展。此后的100多年中,管理学几乎是西方一统天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商学院课堂教的还是企业管理实践中用的,大多是西方管理理论和方法。这有其历史合理性,因为规范意义上的管理学科是美国学者开创的,而且美国的强大经济为其管理学地位做了有力背书。
 
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正处于从跟踪、模仿走向自主创新的关键时期,创建并繁荣中国气派的管理学,是管理学研究者和实践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管理学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要求。要适应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管理学必须改变跟在西方理论后面亦步亦趋的状况,构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为中国企业发展服务,并进而为世界管理学做出贡献。
 
中国式企业管理就是基于中国文化、社会、制度基础和企业实践,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并且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其基本内涵有一致性,但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手段在不同企业有所不同。这一模式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式企业管理的文化内涵
 
 
 
中国式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中西兼容,古今相通。其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养料”。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也是构建中国管理学,打造中国管理模式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管理文化是管理的核心内涵。每一个企业的管理都会打上本国文化的烙印,形成自成特色的管理学。管理如果没有文化内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魂之体。中国管理学的构建、中国管理模式的打造,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基础,并在融合各国先进管理文化基础上,古今相通,铸魂致远,形成中国管理学及其实践模式的“新路标”,促进中国管理学发展。
 
二是当代中国文化特点。管理是一种文化,除了纵向具有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就横向的文化表现而言,任何组织的管理方式都是当代文化的体现,管理活动中各种形式的管理过程都反映了当代文化特点,带有时代印记。因此,建构中国管理模式,既不能采取文化虚无主义态度,也不能仅是文化的“ 陈陈相因”。
 
当下,外部社会环境、企业组织形态、员工队伍特点、商业模式要素等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对中国管理模式构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他们为中国管理学贡献了诸多实践经验和管理智慧,为构建中国管理模式提供了丰富素材。同时,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也要充分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三是对他国成功管理经验的借鉴。管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各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学习和借鉴。当年,中国学美国,美国学日本,日本学中国。曾经的“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因为市场经济发展较早且较为充分,其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管理模式及理论,也成为中国大陆企业的学习榜样,为中国管理学发展提供了丰富“养料”。
 
《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所访谈的 50 位中国优秀企业家,其中不少或是在20世纪末去西方企业学习考察,汲取养料,例如张瑞敏、柳传志等,成功地将西方管理思想和中国管理实践相结合;或是像宁高宁,1983年去美国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系统学习了西方工商管理知识。
 
这些企业家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学习西方管理经验,都做到了学习而不迷信,将西方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有效创新,推动中国企业发展。
 
多年来,中国管理学发展始终存在一种文化困境,即如何解决欧美原创管理学理论和中国管理实践对接问题。虽然我们并不排斥外来的西方管理学,但是无论就其话语体系还是应用效果来看,这种外衍性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知识和工具框架,和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生活、人的心理状况以及最重要的企业管理实践都有所脱节,以至于不少企业管理者在将西方管理理论套用到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后,感觉脱离实际,远远收不到管理实效。而在借鉴他国成功管理经验和先进管理理论基础上,构建中国管理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优秀企业家实践
 
 
 
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必须在企业管理中检验其实际效果。中国优秀企业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管理学理论运用于管理实践,其良好效果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的管理思想,推动了中国管理模式的创建。
 
 
一些企业家将西方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有效创新,推动中国管理模式的创建。
 
 
中国中化原董事长宁高宁,是第一批去美国系统学习MBA课程的企业家。他通过几十年管理实践,很好地将中西方管理思想融为一体,创立“五步组合论”——选出合适的经理人、组建团队、制定发展战略、形成市场竞争力、价值创造和评价。
 
宁高宁认为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的作用极为重要,必须找到最合适的人。这个人在公司里一坐,公司的空气都变了。不单单是做决策,他的行为、思维、习惯、喜好都会影响公司,时间越长越明显,会改变企业组织文化。
 
宁高宁大力倡导行动学习,提出不能把“企业家”搞成一个荣誉头衔,或者成为有钱或级别的象征;只要是组织了资源,承担了风险,做出了创新,有冒险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都能成为企业家。宁高宁通过身体力行,通过科技引领和不断创新,引领多家企业做强多大。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创二代,宁波方太集团茅忠群董事长不仅在父亲创业的基础上出色地做好传承,将企业打造成中国高端厨电的标杆,而且独创性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有机融合。
 
方太提出“中学名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核心理念,立志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茅忠群将文化视为企业竞争力之源,提出心性即文化,文化即业务。
 
他认为,“也许将自己的文化与现代管理融合,才是未来中国企业管理的方向。任何一种管理都是在一定文化基础上发明的管理手段、方法,离开了文化土壤就会无效。西方管理学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并产生效果,就得跟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
 
方太员工每天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修炼心性;通过“五个一”将文化落地——立一个志、读一本经典、改一个过、行一次孝、日行一善。通过一系列文化建设,达到“顾客得安心,员工得成长,社会得正气,经营可持续”的良好局面。
 
中国经济经过艰难曲折,如今正在恢复向好。我们期待,中国式管理模式能更好地引领中国企业发展,并为世界管理学界增光添彩,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创始院长。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禁售产品总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