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 » 正文

乌镇戏剧节:四位理想主义者的十年一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0-31  浏览次数:46
核心提示:今年第十届乌镇戏剧节(以下简称乌镇戏剧节)前夕,在乌镇许多剧院的门口,总能见到孟京辉在最后检查海报位置摆放的情景。你很难
 今年第十届乌镇戏剧节(以下简称“乌镇戏剧节”)前夕,在乌镇许多剧院的门口,总能见到孟京辉在最后检查海报位置摆放的情景。

“你很难想象我们会去盯多细节的工作。”赖声川在戏剧节上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感慨道。

10月19日,在乌镇戏剧节开幕式当晚,乌镇大剧院的舞台上,黄磊、孟京辉和赖声川,戏剧节的几位发起人也把各种职能包圆了:

黄磊和孟京辉担任主持人,诙谐开场;被黄磊亲切地称为“川川”的赖声川,在开幕式上兼职两位主持人的翻译;开幕大戏上演前,黄磊还“分身”当起了秩序协调员、演出管理人员,嘱咐所有观众在观戏期间不可录像、摄影……

赖声川介绍,几位乌镇戏剧节发起人的群里,内容细碎得“很恐怖”,他们之间有着相对明确分工,“孟京辉是最近几届的艺术总监,负责遴选剧目、艺术家时间的对接;黄磊是大管家;我是前几届的艺术总监,这几年负责的是一些大型画面的设计工作。”

黄磊的工作更细碎。当戏迷冷不丁走进一个青年竞演剧场,黄磊就可能在开场前出现。他会恳请观众关闭手机,而不仅是调成飞行模式,“不然你手一痒,就又关闭了飞行模式,刷起了朋友圈,产生的每一束光亮,对于参加竞演的青年演员而言,都是一种干扰。”

即便忙得吃不上一口热饭,但乌镇戏剧节十年周期如约而至,让几位再聚首的发起人甚是感动与欣慰——

在国人戏迷心中,乌镇早已不必对标世界三大戏剧节的所在地柏林、阿维尼翁或是爱丁堡,它已自成一张名片,乌镇戏剧节如同一个支点,潜移默化地撬动整个乡镇,乃至整个地县城市的文旅经济。

乌镇戏剧节因浸润在水乡生态之中,构成了特有的在地文化。2014年,第二届乌镇戏剧节期间,乌镇景区的游客量就超过了30万人次。如今,乌镇戏剧节走到第十年,除了戏剧,集市、音乐、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渐渐都融合成为戏剧节的一部分。乌镇戏剧节的文化属性,从戏剧开始不断向外延拓。

得益于乌镇戏剧节的辐射力,在戏剧节周期之外,当代艺术展的举办,也从时间上延展了艺术在乌镇的生命周期。

“乌镇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整个乌镇景区就像是一个封闭的大戏台。当你穿行在小桥流水之间,不需要车马,剧场就接二连三地‘迎’来。你戏看累了,在青石板上走一走,餐厅、咖啡厅就会映入眼帘。”谈起十年前戏剧节的选址时,赖声川沉醉地答道。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陈向宏来说,回望自己1999年以来一笔一画起草图纸的乌镇,更是感慨万千:“乌镇从早期的观光小镇,到打造西栅景区时的度假小镇,再到融入了乌镇戏剧节之后的文化小镇,它终于逐步打破了文旅小镇同质化的桎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若要基业长青,戏剧节必须要有变与不变,有迭代与创新。”

乌镇戏剧节有着属于未来的课题。如今,发起人正在挖掘继承他们衣钵的青年,把戏剧节交给下一个百年。

事无巨细的管家们

20年前,黄磊在乌镇演《似水年华》时的一句话,点醒了陈向宏:“一个普通游客为什么要住你这儿?只是看桥、听水、发呆、邂逅、晒太阳?你这儿缺少的是厚度。”

这与陈向宏期冀的乌镇模样不谋而合,于是从旅游乌镇,进一步有了文化乌镇。

十几年前,陈向宏在上海看赖声川导演的话剧《暗恋桃花源》时,发现话剧的受众年轻又充满朝气,与乌镇休闲度假的旅客之间,契合度很高。受此启发,陈向宏又把文化小镇的想法,进一步聚焦到了戏剧节。

陈向宏与黄磊、赖声川,还有先锋话剧导演孟京辉,大家一拍即合,成为了乌镇戏剧节的四位发起人。戏剧节十年,能如今日般枝繁叶茂,可在四位发起人宏伟的蓝图与事必躬亲的行动上见微知著。四位发起人不只是仰望星空,他们同样在乌镇扎实地打下了地基。

赖声川在乌镇戏剧节小镇对话板块中。来源:乌镇戏剧节官方

比如,黄磊扮演的大管家角色,一直令陈向宏和赖声川印象深刻。

“尤其是去年,因为特殊原因,很多观众、明星要花费数倍的时间、金钱代价才能前来。这就需要非常小心谨慎、周密地筹备。那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戏剧节能否正常举办,真的有一种背水一战的感觉。这些相关的筹备工作,主要都是黄磊在做。”陈向宏回忆。

陈向宏、赖声川与乌镇戏剧节之间的关系,则体现在更广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

陈向宏在成为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之前,在乌镇一家工厂做了6年工,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制图的学习经历,使得陈向宏亲自绘制乌镇的图纸,成为可能。

2003年,陈向宏只是出于改造乌镇勾栏风貌的想法,在乌镇西栅的改造过程中,修筑了乌镇水剧场,现在也成为了乌镇戏剧节剧院群落的其中之一。10年后,因乌镇戏剧节的举办,陈向宏和赖声川一起筹备了乌镇大剧院的建设,二人还亲自改建了乌镇额外的7个小剧场。

“这些剧场我主要考虑的是外景设计,需要和乌镇风貌融合,而赖声川则是考虑剧场的专业需求,座位有多宽,舞台有多大,灯光从哪里打,空间感如何,他对剧场的要求几乎苛刻。阿维尼翁的那种‘搭一个台子,拉上两块布就可以开始演戏’的要求,相比起来就简单许多。”陈向宏回忆。

如今,戏剧节走到第十年,陈向宏与赖声川,都一定程度“走向了幕后”。

今年,赖声川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海报与纪念册、纪念手袋的设计上。本届戏剧节,他和设计师们一点点去磨、去讨论视觉基调。

陈向宏已经渐渐把戏剧节的舞台交给艺术家们,自己越来越少插手。陈向宏和艺术家之间相互配合,没有什么意见相左的地方,他享受那种角色逐渐无足轻重的感觉,觉得这才是艺术节该有的样子。

戏剧乌托邦 从第一届走向第十届,乌镇戏剧节的内容从最初的国际邀请、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小镇对话四个板块,开始逐渐向外围内容拓展。

2017年,也就是第五届乌镇戏剧节时,戏剧节首次增加了朗读会内容。在随后的几届中,白日朗读与子夜朗读昼夜轮转,成为戏剧节文本研究的延伸。

在海外,许多大型的文化节庆活动中,在硬核内容之外,都搭载着轻量的文化,以此来破壁文化节的曲高和寡感。比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中,戏剧之外的电影、游行与脱口秀,或者美国西南偏南艺术节里,静态展览外的电影、音乐与沙龙……

2年的乌镇之旅增添了更多重的期待。

在乌镇戏剧节的辐射之下,自2016年开始,在乌镇举办的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还有自2021年开始,乌镇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艺术仓库·乌镇”粮仓艺术展,以及2023年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回归乌镇,凡宏表示。

摇着橹的船工告诉《中国企业家》,这已是当日他在景区拉的第十一趟客人了。在戏剧节期间,吴妈馄饨、萝卜丝饼店与定胜糕店外,每日的队伍望不到头,在河边绕过一个之字形队伍,几乎“要排到河道”中。

乌镇戏剧节,还带动启发了全国更多地域做戏剧与文旅的相关探索。于2017年、2021年分别创办的老舍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在乌镇戏剧节之后,共同丰富了国内的戏剧文化节庆。

陈向宏把这看作乌镇点,乌镇的西栅大街,似乎仍然在沉睡,直到10点才慢慢苏醒。在清早时分,走在青砖黛瓦之间,那种穿越了千百年岁月的静谧感,会裹挟着凉风徐徐而来。

乌镇很美,戏剧节的加持让她更加如梦如幻。但它还有着更长远的愿景。陈向宏说,十年磨一剑,乌镇展望的是百年的戏剧节。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禁售产品总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